• 寺院动态
  • 观愿尼师
    信息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3/26 11:26:44 点击:1309

    观愿尼师

    民国年间,安徽青阳县九华后山心安寺观愿尼师,是近代民主革命先烈杨衢云之女,出生于日本,幼年在香港读书,24岁出家。是第一个参谒弘一大师和编制《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一书的比丘尼。

    观愿,字佛行,俗姓杨,名秀霞,福建海澄(今龙海)人。近代民主革命先烈杨衢云之季女。衢云一生奔走革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与孙中山等人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被推荐为会长。同年10月准备在广州起义,事败,遭清廷通缉,乃挈眷逃亡到南洋、印度及南非等地,组织兴中会分会。观愿在其父逃亡期间,出生于日本横滨,后随父母回国。1901年,其父在香港被清廷暗杀。从此,家境萧条,生活贫困,10岁时初入香港庇理罗士女书院就学,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但她读书之志坚决,不肯自馁。后进实践女校修业,校长念其系革命先烈之遗属,免其学杂等费。观愿勤奋好学,识解卓绝,其成绩都在一般同学之上。但她每想起生父以身殉国,常暗自哭泣,默默地立下意愿,要以古代花木兰为榜样,女扮男装,报仇雪恨。19岁时,母亲潘氏不幸逝世,其兄佐治亦相继弃世。她孤独一人,梵形踽步,深感凄凉,有天地悠悠,归宿茫茫之感。为此,她寻找佛教经典,细心阅读。经中言理精辟之教义,使她产生浓厚兴趣,心向往之。从此以后,她每日以香花供奉于佛像前,至诚发愿,默祈自己早遇明师,成就出家因缘。如此度过了三年,接着她又历访诸方名宿,请求法要,解悟日深。在生活上也终日茹素,断绝荤腥。民国11年(1922年),时年24岁,持志已定,决心出家。作《辞婚诗》云:

    提起神锋剑太阿,情根斩断出虞罗。

    亲恩未报肝肠断,青磬红鱼礼佛陀。

    就在这年,她来到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后山心安寺,拜智妙禅师为师,剃染出家。次年又到宝华寺(今江苏句容宝华山)受具足戒。智妙对观愿这一弱女子和她家庭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师徒之情谊也极为融洽,观愿出家以后,为了参访名宿大德,效古人行脚囊钵,烟水之湄的精神,亲访弘一法师暨诸名德,她一面参学,一面弘法,曾至香港佛学会任通俗演讲兼义学教授。于莲花池寺讲《弥陀经》,并编制《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深受广大佛教信徒的热爱与欢迎。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观愿返回九华山心安祖刹任监院职。在学业上孜孜以求,修学不辍,生活上清贫乐道,淡泊自如。拜诵之余,漫步溪谷,尽情领略这风景秀丽的大自然风光。幽岩花放,古树禽啼,不时触发她吟思之情,天然成韵,写有一定数量的诗歌、散文。数年之内,青阳士女,归信者甚多,人们不仅敬佩她以学识见长,其厉行苦修也是一般尼众所不能企及,得到社会公认与好评。

    观愿尼师晚年益加勤奋精进,终日念佛、抄经,几乎很少出门。200310月,双溪寺定西茅棚84岁的永兴师太说:“观愿比她高半个头(约1.6米),人比较清瘦,住在福海寺三间小屋内,每次去她屋内,不是念经就是抄经,都说她很有学问。1959年,她身体不好,要求返回六亩田,是几个人用竹床抬到六亩田,后来在六亩田往生的,就葬六亩田。那个年代日子很苦,她又没徒弟,当时没有安碑。出家人不图名利,能有六亩田的黄土盖身就是大缘份。”

    有慕名者在六亩田偌大的山林中数次寻找观愿尼师的墓冢。在峰岭、在丛林,大声呼喊:“观愿尼师你在哪里?”山风悠悠,白云悠悠,鸟鸣悠悠。知名和不知名的野花盛开在丛林、山岗。一切都归寂和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

    观愿尼师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和她那最后的人生时光,叫人感慨和唏嘘。

    观愿尼师身心都安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