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院景观
  • 皖南行——六亩田心安寺
    发布时间:2014/4/22 11:49:26 点击:1386

               九华山,佛教名山,地藏菩萨的道场,据说全山有寺庙100多座。

        九华山有前山,有后山。我们通常所说的、买门票才可进入的九华山,指的是九华前山。

        前山“繁华如闹市”,后山“幽静似天堂”。六亩田心安寺,就在“幽静似天堂”的九华后山的九子岩景区。

        清代诗人袁枚有诗:“九华如屏风,好处都在外”,诗句中的“好处”也是指九华后山。

        九华山(前山),六年前上去过,和老芮、江老师、芮雪一起,他们都是本地人,不用买门票,只我一人掏了140元(当然是老芮的钱)。整个九华山景区,到处人山人海。出家人多,俗人更多,热闹非凡,逢节假日,几乎水泄不通。

        那天是周六,江老师和芮雪都休息。老芮问我要不要去六亩田。我当时对六亩田完全没有概念,也不知道是个寺庙,就懒懒地回答:江老师说了算!5月初的皖南,气温高到可以与沿海的7月相比。穿长袖长裤的我,贵体略为欠安,在大太阳的直射下,有中暑的感觉,眼眶也不争气地痛起来。一路上,江老师每遇有风景的地方都讲解一番,如数家珍。后来才知道,她曾经考过导游证。当然,没考上,却因此积累了很多关于当地人文风物旅游的知识。

        六亩田心安禅寺,当地人习惯称为六亩田。江老师当时的讲解我已经忘记,但查过相关资料后对照一下,基本情况如下:六亩田心安禅寺是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九子岩景区。初名文殊茅蓬,又名“心安禅寺”,俗称“六亩田”。位于九华山后山文殊峰东侧(青阳县朱备镇将军村与东桥村交界处)。明初始建文殊茅蓬。清光绪二十八年翠峰寺僧直妙到此,见茅蓬已倒毁,遂“以八元银币购地六亩”,重建庵堂,故有“六亩田”之俗称。后扩充殿宇,易名“心安禅寺”。

        但车开到无处可走处,立即被眼前的青山绿水吸引力了。曲径通幽,穿过这一片树,翻过这些大石,再绕过几幢屋,心安寺安静地座落在那里。你看不见,但它就在那里。“居六亩田,得大自在。”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寂静的心安道场,大概就是个得大自在的所在吧!

        车停在山侧,下车走小道,不远处,指示心安寺方向的大石横在眼前,上写“六亩田心安寺”。依箭头所指方向再往前走大概2公里,一座破败的院门前,一位师父笑咪咪地看着我们走近说:请进来,进来看,喝杯茶!语气温和、友善。


        心安寺,异常朴素,想到到到连庙门都是土夯的;寺庙的外墙,大门右侧也是土夯的,左侧的一段则由大石砌成,看上去颇为坚固。后来寺庙里的师傅告诉我们,石砌那一段,是有一年土墙倒塌后重砌的,以前全部院墙都是土墙。现在,土夯的这一侧,写着“南无阿弥托佛”。无人无我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已破烂不堪的心安寺,这带有原始泥土色彩的寺院,至今没有翻新或者扩建,想必其中有因吧!

     

        院子里的芍药。

        院内,没有香客,僧尼也寥寥,但院子里和各个角落,各色花儿在寂静中开得正艳。江老师对这些花儿、树儿相当熟悉,一棵棵地指着叫出名字。从这一刻起,我称江老师为“百科全书”。

        整个寺庙像个四合院。听师傅说,这房子有差不多80年了,大概1933年所建,没有翻修过,只是坏了就修补一下。


        一位僧人师父刚刚从外面回来,站在院子里从僧衣口袋里掏了许多覆盆子来,晒在地上。与这位师父聊了一会儿。他说覆盆子是用来做草药的,补肝益肾,明目的作用(本人就是在此处,真正开始认识覆盆子),覆盆子熟了以后,直接可以摘下来吃,酸酸甜甜,很好吃。师父又说,院子里的花草都是自己栽种的,牡丹刚谢了,芍药刚开。有些品种栽种好几次,都没有成活。又说,后面还有许多菜,也都是自己种的。问及庙里有几位师父,他答: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