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孝是中华文化的特色
现在我告诉诸位,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就是孝道。所以古代臣子对皇帝
上有关文化、或社会风气的奏章,如果这个皇帝很倔强,有不是的地方,不肯纳
谏,便往往祭出一句很严重的话,‘圣朝以孝治天下’,用来给皇帝当高帽子
戴,使他无法胡闹,乖乖做个好皇帝。
的确,中国文化最宝贵之处在于提倡孝道。对于那些西洋来的外国朋友,我
常说,你们西洋以基督教为主的文化,是‘丁字架文化’,我们东方文化才是道
道地地合于十字架的形式。什么道理呢?西方文化偏重父母爱子女,而忽略了子
女长大后对父母的孝养,只要儿女一成家,男跟女,女跟男,夫妻一对,其他兄
弟姊妹都不大管,代代如此,这不是后代和上一代接不上去,缺了‘十’字上面
那个部份,成了‘丁’字了吗?
而我们中国,上自自己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一直通到久远前的老祖
宗,乃至佛菩萨、上帝等等都包括在内;下则由自己传至儿子、孙子、曾孙、玄
孙,千代万代,生生不息延续下去。并且横的关连,兄弟姊妹亲戚朋友,同样需
要仁爱,形成一个完整的宗族社会,纵横交错,恰是‘十’字形的文化。
但是,现在的中国社会,也差不多削成了丁字架的形象。现在的孝道文化可
怜啊!我有许多好朋友,大部份上了年纪,七老八十的,虽然地位钱财不缺,儿
女三五个的不在少数,也都受了高等教育,拿到博士、硕士等学位,却一个个飞
到国外,再也不回来了,独留两老口子躺在医院不能动,老太婆和老公公两人,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抱怨一阵,生了那么多儿女,读了都么多书,又有什
么用?然后,双双对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日子一天一天
这样过去,唯一的好朋友,便是‘电视机’来陪伴。你说这有多可怜,多悲哀!
五、儿子是国家的女儿是人家的
并且,现在一个儿子讨了老婆,等于嫁出去了一样,往往跟岳父母好得很,
而疏远了自己亲生的父母。再者,就算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媳妇也不见得能孝
敬公婆。我曾经对一个朋友说,你很好,又有儿子又有女儿。他说我有什么好?
儿子是国家的,女儿是人家的,我有什么?!这又是一种情况,讲的都是真话。
反正这一代的孝道出了问题,文化也出了问题。
我们的孝道文化有几千年历史,同其他民族文化不同。这孝道文化从那里
来?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宗族社会来,古代维系这大家庭社会的中心力量就是孝
道。孔子的学生曾子还因此著了一部重要的书籍,叫做‘孝经’,作为孝道的典
范。这本书现在大家很少看,像我们老一辈的,在小时候便已经读得很熟了。记
得民国三十六年我回到家里,父亲听说我研究佛学,研究得还不错,要我讲一点
佛经给乡人听,他也要参加,我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家孩子,长到几十岁,从
外面回家,看到父母亲都会赶紧跪下来磕头。父母亲坐在旁边时,孩子不敢随便
坐。我父亲讲话很威严,我听他讲话有时还会畏惧,畏惧并不是害怕,而是一种
很自然诚恳的恭敬而已。
平常家里的客人不少,因为我那时有点小名声,常常有人来找我谈话。每当
我父亲走过来,我一定马上站起来听父颊吩咐。他老人家看了便说,你长大了,
以后不必这样守礼,马虎一点可以,可是我一直不敢。这是因为自小受了老式文
化教育很深影响的关系。我父亲要我讲佛经,他也要听,我说您不能来,您来了
我就讲不出来。最后不得已,我对父亲说,您真要来,那我讲孝经好了,父亲觉
得很奇怪,为什么要讲这玩意儿?我说现在的青年不得了,家乡的子弟们先要懂
一点孝经,不然学个什么佛?!我父亲想想,也认为有道理,因此我在家乡曾经
讲过一次孝经。孝经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基础,现代人千万不要忽视了它。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孝子呢?真正的大孝子,不只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
能孝顺天下人的父母。所以我常常跟一般老年同学和青年同学说,你不要把自己
的儿女看得那么重,天下人的儿女都是你的儿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
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心量放大呢?如果将心量放大了,以天下人的父母为自己父
母,以天下人的儿女为自己儿女,那该多好!
六、爱天下人也是一样
本来我自己的儿女很反对我这种看法和态度。他们说,爸爸你是看一切众生
如自己的儿女?看自己的儿女如一切众生?我说对啊。我一个儿子就曾坦白地跟
我讲,他起先很不喜欢这样,反感得很,但是不好明白表示,后来他在社会上经
历多了,有更深一层的生活体验,倒反过来赞成我的观念。他说这样很对,又何
必一定要只爱自己的儿女呢!爱天下人也是一样。
这正是孝经的根本道理。真正令人钦佩的孝子,其行止如何?‘大孝于天
下’。这种精神同佛家要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行愿,正好不谋而合。并且孝与忠
也是同样一回事,国家危难时,顾不了自己父母,勇敢地做个忠臣而为国牺牲,
一点都不后悔,这也是孝,孝自己的国家,孝自己的民族。孝经的意义太广大
了!
由于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始终讲究孝道,因此中国历代皇帝最敬畏的也是自己
的父母—‘太上皇’和‘皇太后’。皇帝到前殿上朝的时候,文武百官都要向他
下跪,威风凛凛。可是一旦皇太后出来,皇帝只好恭恭敬敬侧身肃立,不敢随便
坐著,等到皇帝到后宫见太上皇或皇太后,给妈妈请安,那就得跪下来,妈妈要
骂照样骂,要打照样打,根本不敢有什么反抗。我们看宋、明、清代的历史,那
几个皇帝的太后更是厉害,皇帝怕得很,如果出言顶撞把局面弄僵了,老太太一
生气,扳起脸孔,怎么样?!好,你是皇帝,大家听你的,我也听你的。皇帝一
看情势不对,赶紧跪下来说,皇太后不要生气,您老人家要怎样,就照著办好
了。这是孝道的一种表现,我们并不提倡不合情理的盲目顺从,但是现代尊敬父
母的孝道精神,的确逐渐地衰微了。
这个孝道思想表现在中国的政治上、文化上,什么时候最为特出呢?——大
约在一千六、七百年前,汉末三国时期这个阶段。东汉以后,中国的儒道文化非
常兴盛,当时只要你做人真正合于孝的标准,便有机会出来做官。满清时代功名
中的举人,另有一个旧名称,也叫‘孝廉’。孝廉这个制度,在汉朝是由地方上
推举品德高尚、孝敬父母的士子出来任职,再由皇帝封给官位,一步一步升迁
的。
由于两汉藉仕途来提倡孝道思想,因此到了三国以及两晋以后,直到清末,
孝道精神更重视得不得了。一个家族出了个不孝子,那便由这一家族辈份最长的
族长出面,开祠堂门,严加惩治,毫不留情。就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佛教
传进了中国。若是照一般儒家知识份子所言,佛教是‘无父无君’,不要父母,
不要国家,那么佛教又怎能顺利地传入中国大片土地,甚至最后成为民间根深蒂
固、最普遍的宗教信仰呢?!